从T型能力到鼎型素养——与未来同频的教育,需要我们校准当下的育人目标 | 头条
▲ 年会进行中,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,参与远程学习
能力是什么?
什么是能力?谈到能力的时候,我们通常还会提及两个概念:知识和技能。
知识、技能和能力是不一样的。知识,是被证实的、真的、被相信的东西。技能,是主体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,经过练习形成的对待某种任务的活动形式。而能力,实际上是一个人在完成一项目标和任务的时候,所展现的一种综合素质。
我是数学老师,就拿一道很简单的数学题来谈一谈我对知识、技能和能力的看法。比如“5+X=10”这个方程,知识、技能、能力都包含在教学当中。
在这道题中,“什么是方程?”“为什么要用到方程?”“方程究竟如何解?”这些都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,是教学必须要完成的内容。
那技能是什么?是要教会孩子运用方法去解方程,这是我们要达到的技能目标。
能力,则是在学习过程中,孩子观察力、理解力得到培养,以及掌握方程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水平,甚至通过学习形成方程思维。
这就是知识、技能和能力的差别。同时,它们之间也存在以下关系:
第一,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,没有知识和技能,空谈能力没有意义。
第二,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。
第三,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水平。
因此,我得到第一个结论:能力表现在所从事的活动当中,并且在活动中得到发展。
这是我对能力基本的认识和判断。
T型能力是什么?
T型能力是什么?做调查时,我找到两篇相关文献。
第一篇是谭镜星先生2005年发表在《高等教育研究》上的《论高职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》,是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中T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。文章展示了一张高职教育T型能力目标图。
图中T型的“横”,包括继续学习(核心能力)、合作管理、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、身体素质、表达交流等能力,职业教育特别强调那一“横”。而T型的“竖”,包括首次就业能力、转岗能力、创新创业能力。
不过,这篇文章并没有很好地解答我想寻求的T型的概念和意义。于是,我进一步找到第二篇,林崇德先生2001年发表在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》上的《融东西方教育模式,培养“T型”人才》。
文章谈到的T型人才模式,“横”包括知识面宽、创造力、适应性、独立性和实践能力,“竖”包括逻辑思维、知识深度、理解水平、统一规范和集体主义。
可以看到,T型中的“横”更多的可能是西方教育中要追求的教育目标,而“竖”可能更像传统东方教育所追求的教育目的。林崇德认为,要强调教育中“横”与“竖”的融合。
因此,我们可以把T型能力的“横”“竖”看作知识的广度和专业的深度。我们这代老师、校长很多都是普通的师范毕业生,在师范教育中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“一专多能”,它强调的就是深度和宽度。
我还读到蒲公英教育智库总裁李斌先生对知识广度和深度的阐述。他说“知识的广度,是有能力跨越行业壁垒,进行宏观架构与整合式设计;专业的深度,是在所在行业像‘工程师’一样专业生根、操作无碍”。
于是,我有了第二个结论:T型能力是未来人才非常重要的能力标准,或者能力模型。
素养是什么?
素养是什么?今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之一,法国女科学家埃玛纽埃勒·沙尔庞捷曾说“好奇心、求知欲和理解力一直是我生命里强大的驱动力”。
好奇心、求知欲和理解力是能力吗?我认为更应该把它看成是素养。好奇心本身就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,求知欲表现为人们坚持不懈探索知识的活动,而理解力包括洞察、想象、类比、直觉、解释、分析等……它们似乎超出了对能力的定义范畴。
去年新校创办,我在一次大学招聘线上宣讲的时候,谈到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老师。我讲了4句话:
能力重要,但爱教育更重要。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如果想从事教师工作,他/她是不是发自真心地爱教育,是我考察的第一点。
学历重要,但学习力更重要。我们看中的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能力。
形象重要,但好奇心更重要。一位优秀的老师,永远对教育,永远对儿童的成长,永远对学校里面发生的任何一切保持好奇心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
最后一句,气质重要,但善合作更重要。
以上这些条件,不能简单将其归结为能力,它们好像也是素养。
去年7月22号,我女儿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。7月21号晚上我写了一封信给她,信中有两个建议。
第一,“永远不放弃向前行,但要坦然悦纳自己的平凡”。在信中我真实地告诉女儿,要接受自己其实就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。我们一定要努力往前走,但要接受自己的平凡。
第二,“永远保持纯真善良,但要拥有保护自己的力量”。这是任何一个父亲都会对女儿说的话。
我女儿在大学里参加了学校通讯社,今年5月,她计划采访一位劳动模范,因为疫情期间不便外出,她就问能不能采访我。她让我写一写,在以往的工作经历中,有哪些经验可以跟大学生分享。
我当时写了一封很长的信给她,其中有三个观点:利他、专注、专业。
在我的人生信条当中,利他摆在第一位。比如我们谈幸福,幸福如果是基于得到,永远不可能真正的幸福。真正的幸福是利他的,能够帮助他人成长。就像老师一样,老师要迷恋每一个学生的成长,这种利他主义才可能给我们带来真正教育生活的美好。
第二是专注,唯有专注才能耐住寂寞。
第三就是专业。我告诉女儿,专业主义永远是要追求的目标,如此我们才能不断地精进。
永不放弃前行、永远保持纯真,利他、专注、专业,我给女儿的建议和分享的观点,好像也不是能力。
大家都很熟悉冰山模型。有人会说,素养只是水面下的东西。而我认为,整座冰山其实就是素养,水面之上是能力的表现,但更多的是在水面之下。
所以,我有了第三个结论:素养是超越知识和技能的。
素养究竟是什么?
我们继续思考,素养究竟是什么?我做了文献查阅,在知网上输入“素养”,搜出16万+篇资料。
有人说,素养=知识+能力+态度。
OECD的一份报告当中提到过: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。它是在特定情境中,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,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。“素养不只是知识和技能”,当中还有另外一层意思,素养可能也包括知识和技能。
中国的研究报告认为: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、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。可以概括为:素养是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。
爱因斯坦曾演讲中提到一位哲人的话,“当你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忘掉以后,剩下的就是教育”。那可否认为,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,剩下的东西就是素养。
综上,我认为素养是综合性、跨领域、多功能,它跟能力、知识、技能是不一样的概念。我也有了第四个结论:素养是一种更复杂、更高级、更综合的能力。
严格意义上说,素养还是能力,它没有超越能力概念的范畴。
鼎型素养——未来学校育人素养模型
去年,我到无锡创办SK学校。学校筹建过程中,有很多挑战和困惑。这所学校本身是世界500强企业SK海力士举办,希望能更好实现企业的价值。
最初,我把学校的使命确定为两个字:博喻。
“博喻”出自《礼记·学记》,“君子知至学之难易,而知其美恶,然后能博喻”,即多方启发、诱导的意思。我把“博喻”引申为“因材施教”,因材施教是每所学校都极力追求的目标,也是非常困难的目标。同时,我把学校校训确定为“共进”。
在“博喻”基础上“共进”,是整个学校的核心价值。我们的愿景,是办一所品质一流、特色鲜明、国际融合的博喻书院。
那么问题来了,究竟这所学校要培养什么人?为谁培养人?
从大的方面说,学校当然是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,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。但就我们这所学校而言,育人目标究竟要确定为什么?育人目标背后,学生的素养究竟是什么?作为支柱,又有哪些核心素养呢?
经过长期的思考和讨论,我们把学校育人目标的核心素养确定为4个方面,分别是“文化理解、审辩思维、自主学习和创新素养”。
文化理解,不仅是对于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,还包含对跨文化的理解、尊重、包容。这是未来学生非常重要的能力和素养。
审辩思维。毋庸置疑,今天我们更需要每个人都带着审辩思维看待当下的事情。
自主学习、创新素养,也是必备素养。
除了学校核心素养,其他素养同样重要。在国家核心素养要求之下,学校素养其他多种素养(如美国、欧盟、OECD等各自不同框架的素养)一起,最终构成鼎型的素养模型。
学校提出的文化理解、审辩思维、自主学习、创新素养,我们将其看作鼎型素养模型的4个核心支柱,而其他素养在教育过程中自然会培养、习得,成为鼎型的承纳。具体表现为:学生有国际视野、学业优良、个性鲜明和全面发展。
这就是“从T型能力到鼎型素养”给我带来的现实意义,它解释了我在学校创办当所确定的育人目标的素养模型。
上面这张图,可以呈现我的整个思考过程。
我们首先要思考教育的目的,它来自国家的宏观层面,包括中国学生核心素养。
接着,我们要考虑学校的育人目标,以及学校的学生核心素养。
在学校中观层面,我们用鼎型素养模型来表现和表达。
接下来是学校课程,相比学科核心素养,我更愿意用课程核心素养来表达。(包含学生学业质量标准)
最终,落实到微观教育教学层面。(包括学期、单元、课时的目标)
这样的思考让我更清晰了解到,鼎型素养在教育的宏观和微观之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。
陈罡
无锡SK学校校长
来源 | 本文据陈罡校长在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上的演讲整理而成
责编 | 凳子骑
2594889720@qq.com
▼ 点击 阅读原文 ,进入远程学习报名通道